听不见,又如何!宁夏这群特教少年用舞蹈向世界宣言:我能行!
8月17日,湖北剧院灯光璀璨,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前夕,各地代表队正紧锣密鼓彩排。宁夏代表团携原创舞蹈《逐梦青春》踏上舞台——来自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的20名听障、培智少年,在老师的手语指挥下,以脚尖敲击地板的震动为节拍,用身躯演绎跨越时空的热血信念,将无声世界的坚韧与炽热,化作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。
8月17日,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彩排现场,特教老师祁莲莲通过手语引导学生们表演。
这支由宁夏残疾人艺术团和特教学校联袂打造的舞蹈,背后藏着令人泪目的故事。“孩子们多是听障,感知节奏只能依靠地板震动,动作教学需要一帧帧‘解码’。”创编室主任刘洋声音微颤。为与学生沟通,舞蹈老师们苦学手语,将每个动作拆解成数百个细微指令。一年间,这群15至21岁的零基础少年日复一日地练习,膝盖磕出淤青,却始终无一人退却。
舞台上,孩子们如烈火跃动:握拳匍匐,再现先辈暗夜前行的坚毅;昂首托举,象征信念永不言弃的昂扬。记者凝望这些孩子——他们眼神如炬,动作利落如风,仿佛在无声的世界里,以肢体为笔,书写着最嘹亮的青春宣言。指导老师曾莹眼眶湿润:“冲锋、抗争、跌倒……一遍遍练习中,孩子们用身体记住了历史的重量。”
“老师,我们也要像革命战士一样勇敢向前!”15岁的听障学生李玲用手语急切地比画。曾因胆怯蜷缩角落的她,在扮演战火中的无畏少年后,生活中也悄然蜕变。排练厅里,她一次次在跌倒中爬起,将历史的烽烟化作自己挺直的脊梁。特教老师祁莲莲感慨:“那些曾经连左右都分不清的孩子,如今竟能精准完成几十个复杂走位。他们或许不解抗战背后的硝烟,却懂得——每个动作,都要用命去拼!”
休息间隙,编导老师刘洋带领学生们打磨动作。
舞台之上,他们以舞为翼,冲破无声的藩篱;舞台之下,无数特教少年的追梦之路,仍需社会以爱与资源铺就。“很多想学舞蹈的孩子只能对着手机视频笨拙地模仿……”祁莲莲深知,这些孩子从不缺天赋,缺的只是适配的舞蹈把杆、无障碍排练厅,以及能照亮他们艺术之路的专业师资。
上台前老师为演员们加油打气。
当《逐梦青春》最后一个音符落下,20名少年高举手臂,定格成火炬造型——这簇由特殊群体点燃的“星火”,不仅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炽热献礼,更是向世界发出的铿锵宣告:“身体的桎梏困不住灵魂的翱翔,生命的限制,永远遮蔽不了仰望星空的心!”(宁夏日报记者 杨淑琼 王晓龙 文/图/视频)